新闻资讯

news
24小时服务热线 400-861-5008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  行业新闻

行业新闻

积木育儿:给女儿听几千本故事书后,她才发现一直用错了方法!

发布日期:2020-01-03 17:07:08 发布人:本站 浏览次数:

上周,我去参加一个阅读分享会,一位妈妈跟我诉起苦来。

她的女儿妙妙从小就喜欢听故事。一开始,妈妈会亲自给女儿讲故事。后来,发现各种听书的应用很方便,就开始通过各种应用听书。

如今,妙妙8岁了,俨然成为了“重度听书用户”,看书根本看不下去书,只喜欢听书。

从古诗、故事、科普,到很多大部头儿童文学,妙妙听书可谓又多又杂,数量直线攀升,然而似乎耳不过脑,刚听完的故事她就说不记得了。

在学校里,她的语文学习也存在困难:字词掌握得少,写个句子、小作文什么的更是困难。

妈妈问,难道之前那些书都白听了吗?


在一份《中国儿童听书报告》中显示:

3~7岁是儿童听书的主力人群,这些喜爱听书的孩子中,近6成每次听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。

如今,随便打开一部手机、音箱、故事机……能提供儿童有声读物的产品越来越多,内容也非常丰富,随时随地都能听。相对于父母给孩子读绘本,专业声音绘声绘色,比咱普通父母强百倍,很多是免费的,还能节省家长讲故事的时间和精力,看起来真是“一举多得”。

那么,我们要不要给孩子“听”呢?“听”绘本能代替“看”绘本吗?让孩子“听”绘本到底是给孩子的阅读打开一扇门,还是关闭一扇门?


听只能收获书1/3的价值

有的父母认为:“父母读也不是读书上的内容吗,谁读不是读,现在大部分绘本,都能搜到音频,多让孩子听听,不是一样的效果嘛?”

这样想,其实是没有认识到,6岁前的亲子阅读是一个立体的、综合化的过程。

我们回归本源,先来看看,什么是绘本?

绘本就是给孩子“看”的图画书,是6岁之前最核心的读物。最重要的阅读手段,就是亲子共读。

阅读时,孩子读图,父母读文字。

所以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在亲子共读时,图画在讲一个故事,文字在讲一个故事,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另一个故事。


如果只是听呢,那就是听文字了,请注意:这只是故事的一个部分而已,等于丢失了2/3的价值。

“听”损失的阅读价值,不止如此。

图画有很多细节,通过反复、变奏、发展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。孩子可以从图画中敏锐地捕捉到故事之间的情节变化,串联起故事中的逻辑关系,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力。同时,画面传递出的美感、结构等,也能带给孩子美育的提升。

这些离开了孩子“看”图,也就无从谈起,自然错过这部分能力的发展。


听多了孩子就不爱阅读了

我有一位朋友,每天晚上不是跟孩子一起读书,而是让孩子听故事,她的观点非常简单粗暴:“我的孩子就喜欢听,不喜欢读啊,我也没办法,听总比不听强。”

听起来似乎有道理。

但是,孩子不喜欢读,恰恰是因为听太多了。

因为,“听”书简单轻松啊。一个音频产品在推出市场的时候,为了让孩子喜欢,配上背景音乐,加上各种音效,主播语气语调生动多变,就连内容也多是孩子喜欢的有情节的故事。

“听”书是听别人的演绎,孩子只需要备好耳朵,被动吸收就好了,在脑子里不多作停留,听一耳朵就过,不太需要动脑子思考。

相比之下,阅读就难多了,不是别人掰开揉碎了给你,而是自己去吸取精华,是思考的过程。


所以,孩子一旦养成了听的习惯,就看不下去书,读不进去文字,会远离真正的阅读。

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,或者即将上学,却还是听书,而不愿意自己捧着一本书去读,父母一定要引起警惕,这是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危险的信号,后期的危害却可能十分巨大,毕竟阅读力就是未来的学习力。


听书,无法教会孩子阅读理解能力

我儿子的语文老师,经常跟学生们说一句话:“阅读不能偷懒啊孩子们,要调动手、眼、脑,感官都要用起来。”

只有这样的阅读,才能真正吸收,才能锻炼阅读能力。否则,读多大量也没有用!听多少,也听不出能力来。

从感知系统来说,阅读一本书和听一本书,信息处理方式不同,孩子感知的意义深度和广度也不同。

“看”刺激眼睛、耳朵、大脑,能力转化为说和写。

“听”刺激耳朵和大脑,解放了手和眼,能力转化就是说。

翻译一下就是:

听得多,孩子比较会说。看得多,才能真正发展阅读能力,孩子既会说,还会写。

所以,答案不言而喻。

阅读不能去寻求捷径,不能图方便,千万别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


只听书会错失跟孩子的情感联结

后台曾经有这样一位家长留言:

孩子都喜欢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啊,我实在没有那个才华,跟人家专业的比差太多了。别说孩子了,连我都喜欢听这些声音大咖讲故事!

看到这样的留言最为痛心了。

真的,比起上面讲的各种能力的发展,最担忧的事情就是,父母因为觉得自己讲得不好,而把阅读的责任推给了“听”书。


选择让孩子听,而放弃了跟孩子一起读,最大的损失是什么?

就是跟孩子情感联结的机会,而这,是早期阅读最大的价值。

在阅读的过程中,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交互、有沟通,父母的教养、价值观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。而怎么讲故事,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时调整,从而更懂孩子,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。

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多么花哨的表演,多么有技巧的声音,而是先有你,而后才是其他。读书,从来都是一件朴素的事情,我们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,那就普通地讲,真诚地讲,就够了。


那以后还能不能听书?

孩子并非完全不能“听书”。“听”最大的优势,有两点:一是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,二是可以利用起孩子的碎片时间。

所以,我们的建议是:可以适度听书,但“听”书不能代替“看”书。在孩子6岁之前,亲子共读更重要。

分享两个案例,看看具体应该怎么做?

1)听不是常态而是学习

我家小宝2岁多,我也会偶尔给孩子听音频,但是仅限于有动物叫声,或者角色对话比较多的那种绘本。等听完一遍音频,我会带小家伙一起模仿,分角色来读。

听音频最大的意义在于,让专业的、有意思的声音,吸引孩子的兴趣,同时也是妈妈学习的机会,听完再一起模仿、表演,加深印象。

2)见缝插针地听起来

如果你家孩子已经大了呢?比如小学生每天放学都很忙,不是兴趣班就是补习班,还要完成校内作业,很难拿出大块的时间来读书,那么见缝插针,在回家的车上“听”一会儿也不错。

哪些内容更适合这么听呢?

一些成语故事、古诗、小古文等,或者小说类的,适合以这种“听”的方式呈现。

而一些需要视觉表达的,比如艺术、地理、科普等,只用听的方式比较受限,还是需要增加图片辅助理解。


更多...最新动态

在线QQ